◎译 名 生于七月四日
◎片 名 Born on the Fourth of July
◎年 代 1989
◎国 家 美国
◎类 别 传记/剧情/战争
◎语 言 英语/国语
◎字 幕 中英/英中/中/英
◎文件格式 x264 + AC3
◎视频尺寸 1280 x 720
◎文件大小 1CD 3.72G
◎IMDB评分 7.1/10 from 53,569 users
◎IMDB链接 http://www.imdb.com/title/tt0096969/
◎片 长 144 Min
◎导 演 奥利弗·斯通 Oliver Stone
◎主 演 汤姆·克鲁斯 (Tom Cruise) ...... Ron Kovic
Bryan Larkin (I) ...... Young Ron
雷蒙德·J.·巴里 (Raymond J. Barry) ...... Mr. Kovic
卡罗琳·卡娃 (Caroline Kava) ...... Mrs. Kovic
Josh Evans ...... Tommy Kovic
Seth Allen (II) ...... Young Tommy
Jamie Talisman ...... Jimmy Kovic
肖恩·斯通 (Sean Stone) ...... Young Jimmy
Anne Bobby ...... Suzanne Kovic
Jenna von O ...... Young Suzanne
Samantha Larkin ...... Patty Kovic
Erika Geminder ...... Young Patty
Amanda Davis (I) ...... Baby Patty
Kevin Harvey Morse ...... Jackie Kovic
凯拉·塞吉维克 (Kyra Sedgwick) ...... Donna
◎简 介
《生于七月四日》是斯通的“越战三部曲”的第二部,是继越战经典电影《野战排》一举成名后,第二部反映越战的电影。奥利弗·斯通这部相同题材的影片将重点转移,该片高潮部分亦体现在此,观众看到此也不禁要以严肃的心态去对待和思考越战的历史与意义。该片有汤姆·克鲁斯精彩出演,剧情紧凑有力,气氛凝重,具有强烈的煽情性,同时也是美国影坛的一次创作勇气和道德良心的表现。它向人们叙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朗·柯维克幼时就喜欢与伙伴们在树林中冲冲杀杀,他梦想有朝一日成为真正的男子汉。1956年7月4日,正逢10岁生日的朗骑在父亲肩上观看美国独立纪念日的**,这使他十分兴奋。一次,朗的女友唐娜送了他一顶棒球帽,朗比赛获胜,脸上露出了自信的微笑。
渐渐长大成人的朗非常钦佩和向往总统那番充满了战争狂热的演说, 一种挑战和牺牲的冲动在其内心萌生。在一场州际摔跤比赛中,朗被摔倒,好强的他泪水夺眶而出。 此后, 朗决定放弃上大学的机会去参军参战。在矛盾痛苦中,他冒雨冲向中学体育馆,与恋人唐娜告别。
朗来到越南战场,目睹美军枪杀越南平民,他不顾一切地冲进屋内救护受伤的妇婴。一场混战中,他竟无意杀死了自己的好友威尔逊,而中校却告诉痛苦不已的朗,这是“各有天命”。此后,朗中弹负伤,被送进退伍军人医院。他被告知腰部以下瘫痪,余生将在轮椅上度过。
1969年,朗回到家乡,有人把他当作爱国英雄,有人却对他不屑一顾,这使他伤感和心酸,但坐在轮椅上的朗仍然坚持着对美国对战争的忠诚信仰。
在掀起反战运动的大学校园中, 朗与唐娜再度见面,震惊、痛心的唐娜认定这场战争是错误的,必须加以制止。已丧失性能力的朗内心深爱着唐娜,他回忆往事,伤感无限。
在一次酒吧冲突后,朗终于认清了战争谎言背后的残酷现实。不久,他被送到墨西哥军人疗养中心疗养。在昏暗的妓院中, 妓女埃莱娜的温柔体贴使朗百感交集,泪流满面,他的心情略微振作起来。然而,越战的恶梦在他脑中还时时浮现。为了赎罪,他去凭吊威尔逊的墓碑,为了制止战争与屠杀,朗终于觉醒并投入反战运动。
1972年,在迈阿密海滩召开共和党聚会时,朗和一些退伍军人进入了会场,他公开发表反战宣言,并被秘密警察赶出了会场。但得到了广泛拥戴的朗不屈地摇着轮椅,指挥公众,向前冲去……
4年以后,纽约举行民主党全国大会, 朗坚定而兴奋地登上了演讲席,他又回想起了往事。在人群的欢呼声中,朗伸出左手,打了一个表示胜利的V形手势……
◎获奖情况
1990年 奥斯卡(美国电影学院奖) 最佳导演 奥利佛·斯通
1990年 奥斯卡(美国电影学院奖) 最佳剧本编辑 Joe Hutshing
1990年 奥斯卡(美国电影学院奖) 最佳剧本编辑 David Brenner
◎精彩花絮
·主演汤姆·克鲁斯实际上生于7月3日。
·所有电影拍摄的颜色有红色、白色和蓝色,根据不同的情境决定:战争都是略带红色的调子,梦的场景都是白色,蓝色代表悲伤等等。
·导演客串:(奥利弗·斯通)在电影刚开始,电视里采访军事长官的记者。
·包括奥利弗·斯通在内至少还有11位临时演员在本片中客串了一回,同时还在奥利弗·斯通更早一部电影"野战排"中有演出。
·经过证实,影片中有个人说他在越战中获得的青铜之星和紫色之心奖章毫无意义。导演奥利弗·斯通参加了越战后正是获得了这两个奖项。
·在墨西哥,荣坐在一张桌子后面,桌上有一本书名为"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西线无故事)。该书被誉为历史上最伟大的反战著作之一。
·最初设定的是艾尔·帕西诺担任主演荣·科维克,导演威廉·弗里德金。由于电影计划陷于筹措资金的困境之中,直到十年之后,才有了这部由汤姆·克鲁斯主演,奥利弗·斯通执导的电影。
·在片尾演员名单上,有奥利弗·斯通的妻子伊丽莎白的名字在其中,认为是"Naijo No Ko",这在日语里的意思是"感谢我的妻子的帮助"。
·电影中"fuck"(他妈的)一次使用了289次。
◎穿帮镜头
·时代错误:一辆1957雪佛兰敞篷汽车(1956年秋天推出),在影片中1956年7月4日的**中使用到了。
·1961年1月,荣的一家人在看电视上肯尼迪的华盛顿就职典礼。当时是低于冰点的天气。与此同时,在科维克纽约长岛的家里,显示的却是初秋的天气。
·时代错误:在1972年迈阿密海滩举行的共和国大会上,可以看到一条Jackie Gleason Blvd.街道的标志。实际上这条街是在80年代末 Gleason去世之后,才被命名的。
·事实错误:影片标记为1969年7月4日,科维克一家人在看"Rowan & Martin's Laugh-In"的电视。这个节目是从1968年开始,每周一晚上播出,而1969年7月4日这天是星期五。
·时代错误:当荣在他的房间里考虑带什么东西走的时候,他把一只玩具枪塞进了包里。这个模型枪是Beretta 92f,最早出现的时间是1983年。
◎影评(节选)
越战题材电影有几个必然的颠覆性情节。
鳄鱼的眼泪:无辜群众一定是军事强权的受害者。当然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美国参军男青年,另一个则是越南农民。美国大兵在一场无谓的滑稽战争中在万般无奈情况下成长为杀人机器;越南农民一般的群体比较庞大,包括老弱病残孕,“误”杀婴儿是必备的。二战纪录片中也有日本妇女将怀中婴儿抛下悬崖然后自己跳下去的影像,不管是什么类型的战争,受害的总是平民,这一点是务须质疑的,包括古罗马到拿破仑还是其他。
妓女是佐餐猛料:几乎每部越战题材电影都必然会出现短旗袍戴斗笠披肩黑发的越南性工作者。《第一滴血》也不能免俗,至少史泰龙没有像在《意大利种马》来得通透。
葵花宝典是这样炼成的:一般斩断下体的男人最具有思辨性,他们一般坐在轮椅上但思维比较健全,将作废的造精机能反噬成脑汁,以超脱常人的能力克服战争后遗症。
正是好莱坞导演告诉国民,国家派到越南无辜的混球们就是这样在打仗,这种纪实性的模式就是为了打破习惯性思维,滑稽的战争噱头荒唐的美国大兵。颠覆传统模式,美国大兵不是无坚不摧,而是有血有肉且脆弱不完美的人。至少不会像伊拉克革命样板戏《解救女兵林奇》做作得令观众产生严重的妊娠呕吐反应。
奥利弗·斯通(Oliver Stone)的越战三部曲《野战排》(《 Piatoon》,1986)、《生于7月4日》(《Born on the Fourth of July》,1989)、 《天与地 》(《Heaven & Earth》,1993),完全从人个体出发的电影作品。
美国学者将近年来越战题材中商业与艺术双丰收的电影进行详细分析,然后归结为西方传统古典艺术的变种。《野战排》是继承了莎士比亚《亨利四世》第二部福斯塔夫和霍茨伯的基本内容,《生于七月四日》是荷马史诗《奥徳修纪》的变种。
其实从三部电影连贯地看,奥利弗斯通对于越战的思考并不明朗。反倒借鉴在《尼克松》中对越战的政治观点便比较切合,我个人认为手法纯熟的应该是《野战排》,奥利弗斯通在表现战争或是政治阴谋方面是比较强的,但参杂情感成分的电影便表现出或多或少的生硬与别扭,《门》便是例证,《天与地》的战争温情是粗糙的,我们只能从画面里了解斯通想表达越战牵扯下的两国人民,但以东西方巨大的文化差异,斯通很难将内敛含蓄的东方情结顺利融入他的西方思维里。
三部电影里,除了取材争议或是手法之外,剧本最具备艺术性的应该是《生于七月四日》。作为郎?科维克的真实故事,整个美国梦在他倒下的那一刻开始逐渐瓦解崩溃,其情节安排与冲突是文学性地再现。
电影开篇是童年的郎,一个典型的中产阶级白人家庭,与所有四五十年代的美国家庭一样,他们沉静在战后新经济复苏的美国梦里,虔诚地信奉天主,陶醉在战后的新美国秩序里。
电影有几个严格的时间段,将肯尼迪的全国电视讲话里,郎起航的爱国梦到轮椅上自己的电视演讲算是一个奥徳修成长的变奏。
郎是越战英雄,但回到国内,国内滋长的反战情绪,与人们对越战的质疑发展到冷漠。个人价值观与肢体残疾在一系列的国内矛盾中激化,从人本角度上讲,因为战争他失去了一个男人起码的尊严,那么追逐所谓的国家荣誉变得一钱不值。
有几处镜头的细节镜头:七月四日,美国国庆日。二战老兵坐在轮椅上,听着“嘭、嘭”的响声打颤的镜头;朗坐在游街的礼车上同样打着颤,而街旁人们的面孔却是没有表情的苍白。
价值的颠覆就意味着新的重建。六十年代末国内年轻人的叛逆与个性主导使郎觉得陌生与不解。
当他躺在墨西哥的温床上望着墨西哥妓女动情的表演潸然泪下的时候似乎一切的尊严与情感一瞬间地迸发。这是起码的人本尊重,尽管建立在金钱的虚假上面,但郎看到的是新希望。
《阿甘正传》里同样有这样一段,虽然在表现手法上不尽相同,但对于人性辩解与渴望理解尊重的希望是深深冲击着观众的。
郎醉酒后的那段争吵应该可以看作是整部电影矛盾聚集的中心,十诫中告诫我们不要杀人,但是你的教会你的天主让我们在越南大开杀戒……政治、宗教、信仰甚至是性都虚假的,那么我们又该信奉什么?
的确,老兵归来的美国不亚于一场新的越战,荣誉与谎言使我们踌躇在光影的世界里,尽管知道那只是电影织造的善意谎言。复制代码
◎片 名 Born on the Fourth of July
◎年 代 1989
◎国 家 美国
◎类 别 传记/剧情/战争
◎语 言 英语/国语
◎字 幕 中英/英中/中/英
◎文件格式 x264 + AC3
◎视频尺寸 1280 x 720
◎文件大小 1CD 3.72G
◎IMDB评分 7.1/10 from 53,569 users
◎IMDB链接 http://www.imdb.com/title/tt0096969/
◎片 长 144 Min
◎导 演 奥利弗·斯通 Oliver Stone
◎主 演 汤姆·克鲁斯 (Tom Cruise) ...... Ron Kovic
Bryan Larkin (I) ...... Young Ron
雷蒙德·J.·巴里 (Raymond J. Barry) ...... Mr. Kovic
卡罗琳·卡娃 (Caroline Kava) ...... Mrs. Kovic
Josh Evans ...... Tommy Kovic
Seth Allen (II) ...... Young Tommy
Jamie Talisman ...... Jimmy Kovic
肖恩·斯通 (Sean Stone) ...... Young Jimmy
Anne Bobby ...... Suzanne Kovic
Jenna von O ...... Young Suzanne
Samantha Larkin ...... Patty Kovic
Erika Geminder ...... Young Patty
Amanda Davis (I) ...... Baby Patty
Kevin Harvey Morse ...... Jackie Kovic
凯拉·塞吉维克 (Kyra Sedgwick) ...... Donna
◎简 介
《生于七月四日》是斯通的“越战三部曲”的第二部,是继越战经典电影《野战排》一举成名后,第二部反映越战的电影。奥利弗·斯通这部相同题材的影片将重点转移,该片高潮部分亦体现在此,观众看到此也不禁要以严肃的心态去对待和思考越战的历史与意义。该片有汤姆·克鲁斯精彩出演,剧情紧凑有力,气氛凝重,具有强烈的煽情性,同时也是美国影坛的一次创作勇气和道德良心的表现。它向人们叙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朗·柯维克幼时就喜欢与伙伴们在树林中冲冲杀杀,他梦想有朝一日成为真正的男子汉。1956年7月4日,正逢10岁生日的朗骑在父亲肩上观看美国独立纪念日的**,这使他十分兴奋。一次,朗的女友唐娜送了他一顶棒球帽,朗比赛获胜,脸上露出了自信的微笑。
渐渐长大成人的朗非常钦佩和向往总统那番充满了战争狂热的演说, 一种挑战和牺牲的冲动在其内心萌生。在一场州际摔跤比赛中,朗被摔倒,好强的他泪水夺眶而出。 此后, 朗决定放弃上大学的机会去参军参战。在矛盾痛苦中,他冒雨冲向中学体育馆,与恋人唐娜告别。
朗来到越南战场,目睹美军枪杀越南平民,他不顾一切地冲进屋内救护受伤的妇婴。一场混战中,他竟无意杀死了自己的好友威尔逊,而中校却告诉痛苦不已的朗,这是“各有天命”。此后,朗中弹负伤,被送进退伍军人医院。他被告知腰部以下瘫痪,余生将在轮椅上度过。
1969年,朗回到家乡,有人把他当作爱国英雄,有人却对他不屑一顾,这使他伤感和心酸,但坐在轮椅上的朗仍然坚持着对美国对战争的忠诚信仰。
在掀起反战运动的大学校园中, 朗与唐娜再度见面,震惊、痛心的唐娜认定这场战争是错误的,必须加以制止。已丧失性能力的朗内心深爱着唐娜,他回忆往事,伤感无限。
在一次酒吧冲突后,朗终于认清了战争谎言背后的残酷现实。不久,他被送到墨西哥军人疗养中心疗养。在昏暗的妓院中, 妓女埃莱娜的温柔体贴使朗百感交集,泪流满面,他的心情略微振作起来。然而,越战的恶梦在他脑中还时时浮现。为了赎罪,他去凭吊威尔逊的墓碑,为了制止战争与屠杀,朗终于觉醒并投入反战运动。
1972年,在迈阿密海滩召开共和党聚会时,朗和一些退伍军人进入了会场,他公开发表反战宣言,并被秘密警察赶出了会场。但得到了广泛拥戴的朗不屈地摇着轮椅,指挥公众,向前冲去……
4年以后,纽约举行民主党全国大会, 朗坚定而兴奋地登上了演讲席,他又回想起了往事。在人群的欢呼声中,朗伸出左手,打了一个表示胜利的V形手势……
◎获奖情况
1990年 奥斯卡(美国电影学院奖) 最佳导演 奥利佛·斯通
1990年 奥斯卡(美国电影学院奖) 最佳剧本编辑 Joe Hutshing
1990年 奥斯卡(美国电影学院奖) 最佳剧本编辑 David Brenner
◎精彩花絮
·主演汤姆·克鲁斯实际上生于7月3日。
·所有电影拍摄的颜色有红色、白色和蓝色,根据不同的情境决定:战争都是略带红色的调子,梦的场景都是白色,蓝色代表悲伤等等。
·导演客串:(奥利弗·斯通)在电影刚开始,电视里采访军事长官的记者。
·包括奥利弗·斯通在内至少还有11位临时演员在本片中客串了一回,同时还在奥利弗·斯通更早一部电影"野战排"中有演出。
·经过证实,影片中有个人说他在越战中获得的青铜之星和紫色之心奖章毫无意义。导演奥利弗·斯通参加了越战后正是获得了这两个奖项。
·在墨西哥,荣坐在一张桌子后面,桌上有一本书名为"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西线无故事)。该书被誉为历史上最伟大的反战著作之一。
·最初设定的是艾尔·帕西诺担任主演荣·科维克,导演威廉·弗里德金。由于电影计划陷于筹措资金的困境之中,直到十年之后,才有了这部由汤姆·克鲁斯主演,奥利弗·斯通执导的电影。
·在片尾演员名单上,有奥利弗·斯通的妻子伊丽莎白的名字在其中,认为是"Naijo No Ko",这在日语里的意思是"感谢我的妻子的帮助"。
·电影中"fuck"(他妈的)一次使用了289次。
◎穿帮镜头
·时代错误:一辆1957雪佛兰敞篷汽车(1956年秋天推出),在影片中1956年7月4日的**中使用到了。
·1961年1月,荣的一家人在看电视上肯尼迪的华盛顿就职典礼。当时是低于冰点的天气。与此同时,在科维克纽约长岛的家里,显示的却是初秋的天气。
·时代错误:在1972年迈阿密海滩举行的共和国大会上,可以看到一条Jackie Gleason Blvd.街道的标志。实际上这条街是在80年代末 Gleason去世之后,才被命名的。
·事实错误:影片标记为1969年7月4日,科维克一家人在看"Rowan & Martin's Laugh-In"的电视。这个节目是从1968年开始,每周一晚上播出,而1969年7月4日这天是星期五。
·时代错误:当荣在他的房间里考虑带什么东西走的时候,他把一只玩具枪塞进了包里。这个模型枪是Beretta 92f,最早出现的时间是1983年。
◎影评(节选)
越战题材电影有几个必然的颠覆性情节。
鳄鱼的眼泪:无辜群众一定是军事强权的受害者。当然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美国参军男青年,另一个则是越南农民。美国大兵在一场无谓的滑稽战争中在万般无奈情况下成长为杀人机器;越南农民一般的群体比较庞大,包括老弱病残孕,“误”杀婴儿是必备的。二战纪录片中也有日本妇女将怀中婴儿抛下悬崖然后自己跳下去的影像,不管是什么类型的战争,受害的总是平民,这一点是务须质疑的,包括古罗马到拿破仑还是其他。
妓女是佐餐猛料:几乎每部越战题材电影都必然会出现短旗袍戴斗笠披肩黑发的越南性工作者。《第一滴血》也不能免俗,至少史泰龙没有像在《意大利种马》来得通透。
葵花宝典是这样炼成的:一般斩断下体的男人最具有思辨性,他们一般坐在轮椅上但思维比较健全,将作废的造精机能反噬成脑汁,以超脱常人的能力克服战争后遗症。
正是好莱坞导演告诉国民,国家派到越南无辜的混球们就是这样在打仗,这种纪实性的模式就是为了打破习惯性思维,滑稽的战争噱头荒唐的美国大兵。颠覆传统模式,美国大兵不是无坚不摧,而是有血有肉且脆弱不完美的人。至少不会像伊拉克革命样板戏《解救女兵林奇》做作得令观众产生严重的妊娠呕吐反应。
奥利弗·斯通(Oliver Stone)的越战三部曲《野战排》(《 Piatoon》,1986)、《生于7月4日》(《Born on the Fourth of July》,1989)、 《天与地 》(《Heaven & Earth》,1993),完全从人个体出发的电影作品。
美国学者将近年来越战题材中商业与艺术双丰收的电影进行详细分析,然后归结为西方传统古典艺术的变种。《野战排》是继承了莎士比亚《亨利四世》第二部福斯塔夫和霍茨伯的基本内容,《生于七月四日》是荷马史诗《奥徳修纪》的变种。
其实从三部电影连贯地看,奥利弗斯通对于越战的思考并不明朗。反倒借鉴在《尼克松》中对越战的政治观点便比较切合,我个人认为手法纯熟的应该是《野战排》,奥利弗斯通在表现战争或是政治阴谋方面是比较强的,但参杂情感成分的电影便表现出或多或少的生硬与别扭,《门》便是例证,《天与地》的战争温情是粗糙的,我们只能从画面里了解斯通想表达越战牵扯下的两国人民,但以东西方巨大的文化差异,斯通很难将内敛含蓄的东方情结顺利融入他的西方思维里。
三部电影里,除了取材争议或是手法之外,剧本最具备艺术性的应该是《生于七月四日》。作为郎?科维克的真实故事,整个美国梦在他倒下的那一刻开始逐渐瓦解崩溃,其情节安排与冲突是文学性地再现。
电影开篇是童年的郎,一个典型的中产阶级白人家庭,与所有四五十年代的美国家庭一样,他们沉静在战后新经济复苏的美国梦里,虔诚地信奉天主,陶醉在战后的新美国秩序里。
电影有几个严格的时间段,将肯尼迪的全国电视讲话里,郎起航的爱国梦到轮椅上自己的电视演讲算是一个奥徳修成长的变奏。
郎是越战英雄,但回到国内,国内滋长的反战情绪,与人们对越战的质疑发展到冷漠。个人价值观与肢体残疾在一系列的国内矛盾中激化,从人本角度上讲,因为战争他失去了一个男人起码的尊严,那么追逐所谓的国家荣誉变得一钱不值。
有几处镜头的细节镜头:七月四日,美国国庆日。二战老兵坐在轮椅上,听着“嘭、嘭”的响声打颤的镜头;朗坐在游街的礼车上同样打着颤,而街旁人们的面孔却是没有表情的苍白。
价值的颠覆就意味着新的重建。六十年代末国内年轻人的叛逆与个性主导使郎觉得陌生与不解。
当他躺在墨西哥的温床上望着墨西哥妓女动情的表演潸然泪下的时候似乎一切的尊严与情感一瞬间地迸发。这是起码的人本尊重,尽管建立在金钱的虚假上面,但郎看到的是新希望。
《阿甘正传》里同样有这样一段,虽然在表现手法上不尽相同,但对于人性辩解与渴望理解尊重的希望是深深冲击着观众的。
郎醉酒后的那段争吵应该可以看作是整部电影矛盾聚集的中心,十诫中告诫我们不要杀人,但是你的教会你的天主让我们在越南大开杀戒……政治、宗教、信仰甚至是性都虚假的,那么我们又该信奉什么?
的确,老兵归来的美国不亚于一场新的越战,荣誉与谎言使我们踌躇在光影的世界里,尽管知道那只是电影织造的善意谎言。
- Born.on.the.Fourth.of.July.1989.BluRay.720p.x264.2Audio.AC3-CnSCG
- Release Date......: 2013/08/19
- Theatre Date......: 1989
- IMDB Url..........: http://www.imdb.com/title/tt0096969/
- IMDB Ratings......: 7.0/10 from 53,569 users
- Genre.............: Biography | Drama | War
- Source............: Born on the Fourth of July 1989 BluRay REMUX 1080p VC-1 DTS-HD MA5.1-CHD
- Video Bitrate.....: x264 L4.1 High Profile 2pass @ 3693 Kbps
- Frame Rate........: 23.976 fps
- Audio1.............: English AC3 448kbps
- Audio2..........: Mandarin AC3 384kbps
- Runtime...........: 2h 24m 15s
- Aspect Ratio......: 16 : 9
- Resolution........: 1280 x 720
- Subtitles.........: Chs&Eng | Eng&Chs | Chs | Eng
- File Size.........: 3.72 GB
- Encoder...........: [email protected]
最新回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