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正就读于康奈尔大学的本片编剧亚瑟·劳伦茨经共产主义青年团成员凯蒂·莫罗斯基(Katie Morosky)介绍参加了席卷整个校园的反西班牙内战活动,虽然两人终究失去了联系,可当年群情激昂的集会和罢课场景一直让劳伦茨念念不忘。他决定根据这段经历构思角色和故事,却对其他内容无从入手。劳伦茨想起一位曾鼓励他创作剧本的文学老师认为他对对白很有天赋,他最先想到的就是设计出发生在女主人公与其大学老师之间的一场危机,女主人公酷爱的是政治而并非文学。在出身背景的影响下,劳伦茨认为女主人公必须是一名犹太人,而且满怀对不公待遇的义愤。在劳伦茨看来,现在是时候让犹太女性成为好莱坞主流电影的主人公,因为芭芭拉·史翠珊是演艺界最成功的犹太女星,而凯蒂·莫罗斯基正是为她而写。劳伦茨与史翠珊相识已久,早在1963年,史翠珊就曾出演过劳伦茨的百老汇音乐剧《I Can Get it For You Wholesale》。 制作人雷·斯塔克在洲际航班上看到了劳伦茨完成的剧本大纲,飞机着陆后,他立即致电给劳伦茨告知投拍意向。因为劳伦茨对1969年的《他们射马,不是吗?》印象深刻,所以他极力推荐西德尼·波拉克执导本片。虽然斯塔克对波拉克担纲导演热情不足,可波拉克向他保证能争取到罗伯特·雷德福的加盟,考虑到扮演哈贝尔的最初人选瑞安·奥尼尔已经与史翠珊不欢而散,两人合作难免是非不断,斯塔克同意由波拉克执导本片。 劳伦茨后来后悔推荐了波拉克,因为后者要求哈贝尔的戏份与凯蒂平分秋色,而且在影片拍摄期间,他莫名其妙地让雷德福远离劳伦茨。当剧本终稿出炉后,发现自己创作的内容已经所剩无几的劳伦茨愤然退出,尽管之后有11位编剧相继接手,可充满漏洞的剧本仍无法让史翠珊和雷德福满意,为了让劳伦茨重新归队,制片方只好同意支付惊人片酬。 由于影片剧本的修改工作耗时漫长,所以开拍日期一再延误,而康奈尔大学也与影片失之交臂,纽约州斯克内克塔迪的联合大学取而代之。看过影片的初剪版本后,劳伦茨失望至极,他认为片中出彩场景凤毛麟角,尽管其中不乏美妙瞬间,而且画面因缺乏连贯性而混乱不堪,就连两位主演似乎都在扮演自己而并非角色,劳伦茨还指出史翠珊的语气会对其表演产生不良影响。波拉克承认影片确实差强人意,愿意为种种问题承担全部责任。在为自己的行为致歉之后,波拉克重返剪辑室,虽然影片最终有所改观,却仍与劳伦茨的预期相去甚远。